作者/萌蛋
采訪、編輯/朱婷
運營/小餅干
西寧萬達廣場上的人變多了,但看電影的人少了。
受疫情影響,第16屆西寧FIRST電影展在瀕臨開幕前,宣布取消觀眾放映。不少觀眾表示已經預定好行程,現(xiàn)在也不得不取消,一年一度的FIRST之約斷了。
Kk沒趕上開幕影片,這趟西寧FIRST之旅是從西寧的夜之莫西子詩歌&張尕慫的音樂開始的。
現(xiàn)場坐滿了人,聽不懂,但免費的熱鬧誰不想湊。
但太熱鬧了似乎也不是什么好事。因為聚集的人太多,kk身邊時不時就傳來安保、警察的聲音:“口罩都帶上”、“別站在路口”、“差不多就回去吧”、“這也聽不懂”…諸如此類。
還有警察拿起手機錄像,再后來,露天音樂會也遭遇取消的命運。
要說這屆西寧FIRST電影展,那真的是一波三折。上周四,落下帷幕,但大眾對于FIRST的討論(正向的、負面的),一直在持續(xù)。
沒有觀眾?
8月4日,第十六屆FIRST青年電影展在青海閉幕。
這是一次特殊的影展,在防疫政策的要求下,F(xiàn)IRST在開幕前六天通知取消了公眾觀影證注冊。
失去了觀眾的FIRST,好像在開始前,就已經預告了今年不似往常的冷淡氛圍。
出發(fā)西寧之前,kk對今年剛入行的同事說,“等你今年寫過報道(FIRST媒體注冊要求往年報道),明年一定要去感受一下FIRST的氛圍,那種無論是誰都只為電影而來的氛圍,會讓你相信,電影大有可為?!?/p>
“好呀,明年一定一起去西寧”,新同事的回應興奮又堅定,眼中隱隱綽綽,是對電影的向往。
記憶中的FIRST是熱鬧非凡的,熱愛電影的人從天南地北向西寧奔來,這座城市的7月,總是被電影的夢想與希冀,堆放得滿滿當當。
作為今年第一個正常舉辦的電影節(jié),直到影展原定開幕時間兩天前,F(xiàn)IRST才正式收到如期舉辦的通知。
在如此多的外部因素和不確定情況下,依然堅持開幕的FIRST,仍然有一種手執(zhí)炬火為人照亮的孤勇。
但到達西寧后的kk,卻沒有想象中的興奮。
該如何形容這種感覺呢?大抵就是帶著一腔熱血前去赴約,最后電影沒看到幾部,也沒看到那種令人眼前一亮的片子,替而代之的是無效排隊和失落。
不過,對于一些年輕的電影人來說,來FIRST,仍舊代表了一種電影人的身份認同。
“第一次來FIRST感覺怎么樣?”
“對于我們這些新的電影人來說,能來FIRST參加紅毯,感覺很興奮,奔著玩來的,來長長見識見見世面呀,”閉幕影片《四十四個澀柿子》的演員李嘉豪告訴kk。有同樣感受的還有新人演員田煜瑋。
事實上,也是直到官宣閉幕影片時,李嘉豪才看到影片成片,“想看但不給看,讓我們和大家一樣,把期待值被拉滿,大家都說這部片子很不蔡導(蔡成杰),我們在拍攝的過程中也覺得很有意思,不像大家印象里的文藝片?!?/p>
被問及關于這部片子的試戲過程,他表示也很一波三折。
“一個不認識的人把我的資料推給了導演,但找不到我,然后通過祖峰老師聯(lián)系了天池老師,天池老師聯(lián)系了我,結果試戲前一天借給朋友的存款被電信詐騙,試戲的時候整個人都很懵,突然說到某句詞的時候就開始哭,正好是場哭戲,最后順利試上了。沒有技巧,全是感情?!?/p>
不愧是FIRST,隨便一個幕后故事,都有夠Drama。
“有看到好看的片子嗎?”kk繼續(xù)追問。
“我只趕上了晚上的《開國大典》,和黃渤老師一起看的,有點遺憾沒看到《站直了別趴下》?!?/p>
“我喜歡《千里送鶴》,喜歡那個世界觀,還看哭了,給我一種《菊次郎的夏天》的感覺。沖擊最大的是《釣魚》,這部片子有很多的長鏡頭,但節(jié)奏真的非常好,觀眾一直在笑。我還在映后提問了導演,問他是不是即興創(chuàng)作,他說把時間都花在跟演員的溝通和排練上了,很有那個精神”,另一位演員田煜瑋如是回答道。
同為媒體人也是志愿者的周周,今年第三年來FIRST的“常駐選手”告訴kk,他也和我們一樣,今年感受到了明顯的變化:“不知道哪里變了,但就是不一樣了。”
或許是因為沒有觀眾、或許是因為章子怡“天降巨星”的排場、或許是因為多方看好的影片沒有拿到匹配的獎項……直到離開西寧,kk也未能找到往年FIRST讓人熟悉的感受。
回來這些天,kk也一直在朋友圈留意同行們的反應,或多或少感受到了一些跟自己相似的情緒:寫依然在寫,但字里行間,少了一些滿載而歸的興奮,多了一份興致缺缺的失望。
這一切變化的原因是觀眾嗎?是,也不是。
然而,這么多人所感受到的變化也并不是空穴來風,所以,我替自己也替同樣懷有困惑的人發(fā)問:“到底是FIRST變了,還是我們變了?”
可以肯定的是,疫情像一面鏡子,提早將遲早會發(fā)生在FIRST的困境顯現(xiàn)出來了。
沒有好影片?
今年的獲獎名單,也讓kk感受到了一種難以言喻的無力與惋惜。
作為青年電影人和電影產業(yè)之間的橋梁,F(xiàn)IRST一直以來所堅持的,是把機會給到更多的青年電影人。
但大家共同看好的影片顆粒無收,有更多資源傾斜的影片滿載而歸,這和FIRST一直以來堅持的理念似乎有所出入。
就好像你手上有一塊餅,一個快要餓死的人和已經半飽的人同時在你面前,你會把餅給誰?
FIRST存在的意義,在kk看來,正是為了給那些“快要餓死的人”一絲求生的縫隙,但今年的FIRST,并沒有做到。
盡管獲獎名單遺憾頗多,但今年入選的影片,無論是關注的話題還是使用的手法,依然延續(xù)了往年慣例,保持了一貫的標準。
鏡頭依然晃動,創(chuàng)作者的自我表達依然強烈,“我是拍給我自己,拍給我愛的人看的,沒有考慮觀眾和市場”,嗯,這個表達很電影,也很FIRST。
當然,還是有一些值得推薦的影片的。
吃飯、喝酒、釣魚、推拉、睡覺……平淡而重復的小縣城生活里,生活涌起暗流。中年男人在無聊中心有不甘,但又不得不繼續(xù)無聊下去,影片《釣魚》所呈現(xiàn)的,就是不停地在漂移不定的情欲間小心翼翼地試探的故事。
導演南鑫,初中學歷、幾乎不怎么看電影、電影直覺卻好得讓人羨慕不來。僅用兩萬塊的制作成本,就將一段三角關系展現(xiàn)得淋漓盡致,成為本屆FIRST當之無愧的話題王。
一個完全沒看過洪尚秀的人,從此擁有了“河南洪尚秀”的名號。
而另一部影片《義烏闖客》,則是以草根博主“源頭哥”“英子姐”等人為切口,直面是堅持創(chuàng)作的藝術還是被收編于“9.9元,包郵到家”的拷問,剖析“小商品之都”中每日上演的割裂與荒誕。通過一個可遇不可求的大哥,完成了一段可遇不可求的故事。
早前已經入圍東京電影節(jié)主競賽單元的《一個和四個》,本次影展獨攬最佳導演、最佳劇情長片、最佳演員三個重要獎項,創(chuàng)造了FIRST的歷史。
《一個和四個》劇作的嚴謹與工整保證了人物性格塑造的生動和人物關系的復雜性,暴風雪來臨前夕的森林中,接連闖入住所的三位不速之客迫使護林員卷入盜獵案中,究竟誰是盜獵分子?懸念留給大家。
另外還有一部《不要再見啊,魚花塘》,也值得一看。在這個故事里我們能夠看到各種各樣存在于主人公女孩腦海中的想象,甚至導演和劇組也被囊括其中。
總體來說,這屆影展的影片質量過關,大部分的影片依然延續(xù)著FIRST以往選片的共性:方言、小人物、導演編劇的畢業(yè)作品。
但,缺少一些驚喜,少了那種想迫不及待和看過的人、沒看過的人分享觀后感的影片。如果用四個字來概括本屆影展的觀影感受——大概就是“平平無奇”。
沒有FIRST內味了?
疫情來到第三個年頭,很多事情都在不知不覺中發(fā)生了變化。熱愛電影的人很多,但疲于奔命的人更多,在好好活下去之前,更應該先考慮的事情是活下去。
kk不經想起了已經宣布停辦兩年多的中國獨立影像展。
2020年1月9日,中國獨立影像展(CIFF)發(fā)布公告,宣布從即日起無限期停辦。自2003年在南京創(chuàng)辦,CIFF總共舉辦過14屆,走出了許多像畢贛這樣的優(yōu)秀電影人。
停辦公告中,CIFF認為,當下在本土組織化的舉辦一個真正具有純粹的獨立精神并且具有有效性的電影節(jié)已經成為不可能,甚至電影節(jié)這一機制本身,也已經是一個值得反思的對象。所以他們選擇了在開始腐朽之前告別。
kk仍然記得當年在課堂上,還未理解什么是先鋒電影的自己,觀看解舒暢《動物園》時的心情:原來電影還可以這樣自由。
不肯妥協(xié)的原因很多,但最重要的是為了始終如一的踐行“自由表達、自由風格、自由生命”為自由的電影的宗旨,讓電影不被任何事物綁架。
被叫停,就是CIFF為電影自由所付出的代價。
而后崛起的FIRST,風生水起的來到了第十六屆。
活下來了,但如果變味了,算活得好嗎?
如今的FIRST,手握VIVO、Chanel、寶馬等15家合作伙伴,將商業(yè)化與電影節(jié)完美結合,我們絲毫不會懷疑FIRST助夢青年電影人的能力,卻也忍不住思考:讓FIRST變味兒的,是不是所謂的商業(yè)化?
創(chuàng)投會上,《響雷》的導演穿著“拿錢”和“招商電話”的T恤“驚喜”展示的畫面依然生動,咖啡店里大家談論金錢的次數(shù)也似乎多過了夢想。
哪怕是kk自己,也不可避免地落入所謂商業(yè)視角的桎梏,在觀看影片時20分鐘左右,會忍不住開始思考,“這片子放進市場,能不能賣到十萬票房?”
行情低落,再高貴的先鋒青年,也開始學著向金錢低頭,飄得再高的夢想,最終也還是需要落回地面。
電影給時代造夢,而這片夢境,似乎最終都會被標好價格。
氛圍不對的,也不光只有創(chuàng)作者。
明星推薦人作為FIRST的傳統(tǒng)項目,對于常跑電影節(jié)的人來說,拿著燒烤啤酒和藝人同場看片只是一件普通小事,很少有人在意“今天去看片我會遇見誰”。
但今年似乎格外不同,F(xiàn)IRST開始變得有距離感了。
在FIRST現(xiàn)場,隨意采訪了幾位志愿者,比起接下來放映哪部片子,TA們更關心的是王一博到底來不來。更遺憾的是,連kk所在的媒體群里,也有所謂媒體連續(xù)好幾日追問同樣的問題;
章子怡眾星捧月的“巨星”排面和距離感,也讓kk一瞬間以為自己置身的是群星璀璨的微博電影之夜,而不是映后交流的露天放映場……
一時間,難免有些唏噓。
當kk把這些感受分享給開頭那位今年沒去FIRST的新同事后,再問她,“明年還想去嗎?”她毫不猶豫地回答“當然!”
或許,這就是我們?yōu)槭裁葱枰狥IRST的答案。
有太多太多對電影懷有赤忱的人,需要一個純粹依靠熱愛就有機會的平臺完成一次跳躍,而“FIRST”想要成為的就是這樣的存在。
獲得最佳短片榮譽推介《南方午后》的導演藍天,在發(fā)表獲獎感言時說:“我們都知道現(xiàn)在對我們的世界來講,是寒冷而漫長的冬天。但在FIRST,我們感到溫暖,希望在一切有電影的地方,太陽都能照常升起?!?/p>
最后想說的是:唯有不忘初心,保持清醒的FIRST,才是那個值得我們不遠萬里奔赴而來的“世外桃源”。
注:圖片源自FIRST官微,以及kk拍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