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耳東陳
編輯?/ 朱? ?婷
運營?/ 獅子座
kk一家之見,“以妄為?!背B(tài)下的合理罷了。
全劇囊括15個重案積案;在38集體量,“張克寒案”的偵破占10集的情況下,仍能不失精彩地講完其余14個案子;涉及秦川原型,“刑偵八虎”中的崔道植、烏國慶;時間跨度35年,涵蓋一線刑偵生態(tài)發(fā)展。
這樣的烈度、真實度和情節(jié)密度和敘事強度,如果“只值”7.8分的話,壓力給到后面的懸疑涉案劇,請都按照這個標準卷起來。
一、遠去的紀實刑偵
《我是刑警》全劇播出過半,跟kk回顧一下觀眾入坑的心理變化:
15個真實案件改編+刑偵八虎人物原型是最吸睛的,基本上屬于慕名而來,“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重案六組》”掀起紀實刑偵的文藝復興。
關于“大男主劇”,這一點有意思:互聯網語境中看到的是“大案要案都被愣頭青傻小子秦川趕上”,開不開金手指的,反正破案升職一路升級打怪,走爽文路線;而“沉默的大多數”望向的是人物原型,履歷表自行百度。?
關于“紀實刑偵”,這個概念對于當下年輕的網生觀眾來說,實在是個年代有些久遠的“老古董”了,但這怨不得觀眾:我們如今能看到的懸疑涉案劇,基本被歸到推理陣營,“本格”和“社會派”斗艷,前者追求燒腦,后者要求深刻,雖說是現實主義,但遠沒到“紀實”的程度;加上輿論環(huán)境、制播環(huán)境的變化,有原型的涉案劇往往對“原型”諱莫如深,經過藝術加工形變,基本面目全非,本質上仍靠懸念和反轉吸睛。
而真正的紀實刑偵劇是反類型敘事的。它不同于虛構類涉案劇的懸念迭起強情節(jié),而呈現高度紀實性,繁雜瑣碎的弱情節(jié)。雖然無法滿足觀眾好奇甚至窺伺的審美期待,但是紀實刑偵劇中講述的大案要案已經在電視新聞、紀錄片中有了呈現,觀眾預先知道大致的輪廓,與其說是看劇,不如說是對新聞紀實的補充。
紀實刑偵劇的受眾群體是非??捎^的。kk在文獻中找到一組紀實刑偵劇在地面頻道的收視數據,雖然傳播語境發(fā)生翻天覆地的變化,放到現在也仍是不容置喙的“全民爆款”,當然也是一代人的難忘記憶。
二、《我是刑警》:翻山的人來了
當紀實刑偵遠去,《我是刑警》的含金量價值就更為凸顯:它復興了一種文藝樣態(tài),讓明珠不再蒙塵——它是非常了不起的作品。
《我是刑警》開篇第一案以鶴崗1·28持槍搶劫案為原型,“一集下線11個人”的烈度震驚觀眾。此案結束后,節(jié)奏慢、說教意味強等輿情開始出現,包括全劇體量最大的“張克寒案”,也一度出現“10集抓不住一個人”的評價。
如前所述,紀實刑偵劇的特質如此:強調紀實性,要求復原案件全過程,包括細節(jié)、人名都強調還原,甚至在古早的紀實刑偵劇中,警察就是參與偵破的一線公安干警,比如《九一八大案紀實》。
所以,《我是刑警》在時代氛圍、場景服飾、造型道具等層面的高度還原,甚至是被觀眾扒出的張克寒被擊斃現場,“走錯路了”的遺言、身中兩槍的彈孔位置原原本本還原了“周克華案”細節(jié),都是該劇最不值得一提的優(yōu)點,因為本來就是紀實刑偵劇應該做到的。
那么為什么kk還認為《我是刑警》是一部了不起的作品?
恰在被埋怨說教、節(jié)奏慢的“文戲”里——它對大案要案的還原不止畫皮,還鑄魂。
它的真實,在于一線生態(tài)的真實和細節(jié)的精準。
《我是刑警》里除了案件現場走訪,最多的就是開會戲。因為全劇圍繞的主要是大案要案,所以動輒拜仁的專案組擠在會議室里的場景最多。開篇西山礦案案發(fā)后,秦川還是基層干警,要聽專案組的會還得申請,并保證“不亂發(fā)言”,當然沒做到,能說不能說的都說了。
會議室是專案組辦案的生態(tài)縮影,也是時代發(fā)展和小范圍地域變化的標識。當劇中時間軸撥到新世紀后,會議室的環(huán)境也顯然變得現代化和科技感起來。但屬于體制內的莊重肅穆、層級分明依舊延續(xù)。
說真的,相比于搭棚蓋房,找老物件還原時代氛圍,kk更敬佩能拍“大群戲”的創(chuàng)作團隊。物件是死的,人是活的,場面的調度從拍攝執(zhí)行難度來說就不是一個量級,付出的勞務成本自然也會水漲船高。
現在很多懸疑刑偵劇為了省事或突出主人公的全知全能,整個案子破下來也沒見幾個人。往小說是細節(jié)失真,往大說是敘事偏移——這不是中國語境下的敘事常態(tài),人民警察是集體名詞,跟孤膽英雄拯救世界的敘事不一樣。
《我是刑警》的“尺度”更不在案件的惡劣程度上,全劇通篇沒有過度渲染血腥暴力,眼球刺激的低級趣味不是這部劇的追求。
《我是刑警》的敢,一樣在于生態(tài)的真實和細節(jié)的精準。
郭鳳英案中,公檢法聯合辦案時氛圍微妙,互相推諉、踢皮球,“不干我事”已經寫臉上,還原的不只是一線刑偵生態(tài),還有官場生態(tài)。張克寒案更是如此,在生物技術和監(jiān)控系統不甚發(fā)達的上世紀,要撈到一個具有反偵察能力的犯罪嫌疑人簡直如大海撈針。松樹坪派出所摸排出現疏漏,導致張克寒本人相關的生物信息遲遲未能被記錄在案,為比對造成了極大困難,并案偵查的推進同樣是阻礙重重——抓人本來就不是容易的事,內憂外患。
順著“秦川升職記”望去,從偵審合一、到DNA生物技術到廣泛應用、視頻偵查,犯罪心理學的應用和測謊儀投入一線,基本上能看全這三十多年里一線刑偵生態(tài)的變化。
三、紀實刑偵會變成“孤品”嗎?
很有可能,《我是刑警》將成為新世紀紀實刑偵劇的“孤品”。
它前有古人,不多,35部劇。kk梳理了從87年至今的紀實刑偵劇譜系,能夠嚴格屬于紀實刑偵劇序列的滿打滿算也就這么多(如有疏漏,還請指正補充)。
它大概率后無來者,不是因為耗資大,周期長,而是因為創(chuàng)作難,太難了。
真實而嚴謹,高度復現的情節(jié),整個主創(chuàng)團隊吃下多少卷宗,走過多少土地,反哺出的精華:
該劇歷經6年制作磨礪,為了最大程度還原真實事件,劇組跨越重慶、山西、黑龍江等5地1萬多公里,深入全國15個省區(qū)縣的基層刑警隊進行創(chuàng)作采風、故事搜集和體驗生活,整理各類訪談達200萬字。拍攝時,全劇873個場景幾乎無重復,盡數呈現35年基層奮斗歷程。
好像kk是第一次覺得,這樣的數據陳列并非為口碑而訂制的“噱頭”,而是將創(chuàng)作中的難輕飄帶過,只寫作零星片語。
我們且不論未來是否還有這樣的創(chuàng)作環(huán)境能夠讓這樣的作品有生長的機會,即便有,誰去做呢?誰允許這么做呢?反常規(guī)、反數據、反審美,違背產品生產邏輯的事,會有平臺堅持嗎?
在這方面,愛奇藝也是了不起的。挑高內容創(chuàng)作的天花板,原來真的可以不只是pr傳播的話術,更不意味著挑戰(zhàn)良知和底線,而是真的有意志力沉住一口氣,扎扎實實讓內容長出來?!冻聊恼嫦唷肥沁@樣,《隱秘的角落》是這樣,《警察榮譽》是這樣,《我是刑警》更是這樣。
即便如此,可以肯定的是,紀實刑偵劇的生長空間仍被桎梏和壓縮。
以新世紀后10年為界,再不情愿也要承認:紀實刑偵劇發(fā)生了斷代?;蛟S因為尺度難把握,或許因為放之四海皆準的“未成年受眾群體”,這類劇基本上絕跡熒屏。
但是,人民群眾需要紀實刑偵劇。
過去需要,現在需要,以后也需要;
成年人需要,未成年人更需要。
kk其實一度不理解“未成年人”的心理到底脆弱到什么程度,以至于如此不堪一擊。
如果80/90后沒有失憶,應該都記得:在網絡不甚發(fā)達的小學階段,在需要放電影的人扛著幕布膠片進校園的歲月里,我們是在學校集中看過血淋淋的禁毒片、神戳戳的反邪教宣傳片的。
紀實倫理或敘事倫理不是不敢表達、不愿呈現的遮羞布。某種程度上,這類作品正承擔著極為重要的教化和震懾作用:讓未成年人,特別是青少年親眼看見“后果”,才能心生敬畏;而讓心懷惡念的人看到吃槍子的人的樣子,才能心有忌憚,明確犯罪的成本。
看吧,紀實刑偵最大的優(yōu)點就是從不以“人性”之名,給混蛋找借口。
希望《我是刑警》之后還能看見紀實刑偵劇,五年十年不長,可以等。